我国乡镇志(含村志)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。自宋代始,随着方志体例的定型,乡镇志便应运而生。早在北宋时期,梅尧臣就撰有《青龙杂志》,成为乡镇志之祖。南宋绍定间,常棠撰有《澉水志》,是现存最早的乡镇志。
自明以降,编修的乡镇志迅速增多,究其根本原因,就是市镇勃兴和经济发展。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平衡,导致古代乡镇志地域分布的不平衡。
据考察,明、清时乡镇志主要集中在‘五块二线’上。‘五块’是指明清乡镇志多集中分布于太湖流域、宁绍平原、闽南滨海平原、珠江三角洲、皖南徽州地区五个地理区域。‘二线’ 指南海、东海、黄海沿海一线和京杭大运河两线,如太湖流域嘉定县明清所修乡镇志达26种,宝山县为24种。时至民国,南方诸省普遍编修乡镇志,北方许多省也开始编修乡镇志,但其中大部分乡镇志仍然集中在江苏、浙江及安徽、福建、广东、四川诸省,而山西、内蒙古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甘肃、宁夏、青海、新疆、广西、云南诸省仍未见有编修乡镇志之举。
据韩章训统计,宋至民国有乡镇志695种,今天的京津冀地区在古代乡镇志总数仅有5种。而据《上海方志资料考录·乡镇志》部分著录,今上海地区古代共修纂乡镇志110种。